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

破曉之戰2 遊戲心得

Well,某種程度上這是款備受期待的大作,

特別是對桌上遊戲的玩家而言。

第一代與其資料片已經有不少好評,

遊戲方式在即時戰略裡是一種突破,

而二代在推出之前的動畫展示也相當出色,

於是乎,中文版一推出我就買來全破了。

以下來談談遊玩過的心得。


.良好的戰鬥表現:

在戰鬥時,不但可以使用地圖上所有的掩體 (ex.石牆、木柵)

且掩體受到攻擊會被破壞,像是巨大載具或是手榴彈,

就連被英雄人物用斷末技打飛的敵人都會撞破掩體!

其餘像是,子彈掃在地上產生的灰塵,或是打在人身的血霧,

Power fist或是炸彈打飛的肢體,也都表現的很好。


.獨特的遊戲系統:

這款即時戰略,完全不用建築。

戰鬥一開使玩家就有一個主堡外加兩座砲塔,

所有的戰鬥單位生產都由主堡,而主堡有兩段升級;

每個部隊的武器升級都直接由單位點擊,

不需像以往的遊戲需要另外建造科技建築之類。

資源的取得也不再是固定地點採集,

而是要佔領地圖上遍佈的據點,

每搶到一個據點就會按時間提供玩家資源,

因此,如何靈活搶走敵人據點及保護自己據點就是重點。

不過,這種遊戲方式固然新奇,卻也是有缺點。

首先是資源的分佈很廣,且易攻難首,

在搶據點為勝利要求的戰鬥裡,變成罕有大部隊作戰的機會;

再來是,不只英雄人物,每個單位都可以藉由殺敵而升級,

所以玩家會盡可能不讓「任何」部隊陣亡。

綜合以上兩點,最後就是少了以往即時戰略中,

大部隊交手的爽快感。


.不甚豐富的單人戰役:

雖然戰役的劇情線不算短,但是重複性甚高,

在故事的交待上其實不長,只是每段重大劇情間都有多數戰鬥;

此外,單人劇情只有Space marine一個種族真的是致命傷。

(按:此作品共有4個種族。)


.感覺像是半成品:

也許同時也是桌上版的玩家比較能體會,

就是在遊戲中出現的要素顯然沒有想像中的多,

甚至比之DOW一代都有不及之處。

先不提單機任務裡只有space marine一個種族,

在多人遊戲裡,每個種族所擁有的單位數其實也不多,

更別提其中有許多重疊性很大的部隊。

例如:星際戰士Devastator小隊就硬是分成拿重機槍與電漿砲兩種,

明明在模組上一模一樣的東西,武器改成用升級的就好,卻分兩種。

在英雄人物的選擇上,每個種族都可以選擇使用三個領導人物,

然而在選擇上卻與桌上遊戲的原版相去甚遠,

例如在space marine的三個選擇裡,只有指揮官真的是HQ選擇,

其他兩個醫護兵和Techmarine在原版裡都是elite選擇,

顯然是把本來可以用在部隊裡的東西拿來當英雄用,

減少了在單位上玩家的選擇,也減少了設計英雄人物的麻煩,

這幾點都讓我覺得遊戲公司有偷懶之嫌。


最後也是最重要的,

中文版特有的超級大缺點。

.非常非常非常「爛」的翻譯品質:

首先是「認知」型的翻譯問題,

以下比較為原文 vs 桌上版玩家通用 vs 遊戲內翻譯:

Space marine à 星際戰士 à 太空海軍陸戰隊;

Ultra marine à 極限戰士 à 超海軍陸戰隊;

Space wolve à 太空野狼 à 太空之狼;

差不多就是這樣,在認知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翻譯美感,

即便我認為代理商翻譯的很爛,但字義上畢竟沒翻錯。

以下是「小學生」都看的出的翻譯問題:

人物裝備欄裡,「Right」翻「右手」,這裡沒錯,

同樣地,「Left」卻翻「離開」……

還有,對講機對話的場合,像是「Tonny out」的句子,

一般電影裡常見的翻譯都是「Tonny 完畢」或「Tonny 結束通話」,

而在遊戲裡卻翻成「Tonny 出局」。

其他的族繁不及備載,而且這還只是字面上就存在的問題,

另外還有前後翻譯不一,以及句型文法顛三倒四等等的,

在此我也不多加贅述,反正就是一個「爛」字可以形容。


總體來說,這款遊戲依然是可圈可點,

(桌上版玩家可能寧願使用英文介面)

只是遊戲廠商的態度卻相當可議,

如果續作依然是一樣的打混摸魚,

很可能會失去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玩家。

以上。



沒有留言: